你的位置:华宇总代 > 新闻动态 >

从废墟到复兴的蜕变,这个国家如何完成逆转?

1945年春,德国战败,纳粹政权所犯下的种种骇人听闻的战争罪行大白于天下,举世哗然。德国人自此声名狼藉,不仅面临国际法庭的严厉审判,还经历了东西德分裂的剧痛,民众的生活也支离破碎。

然而,很少有人预料到, 仅仅半个世纪之后,德国竟摇身一变,成为倡导非军事化、非民族化以及民主化理念的模范生;不仅重新融入了国际社会,更成为欧洲的经济引擎、欧洲一体化的领头羊。

二战后,柏林严重被毁的建筑群

那么,德国人究竟是如何在经历了毁灭性战争所带来的物质破坏和道德沉沦之后,实现如此惊人的再度崛起呢?

历史学家康拉德·H.雅劳施在 《文明的重建:战后德国五十年》中,讲述了这个迷失方向的民族如何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实际教训,涅槃重生。 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自我救赎,更是人类文明在废墟中重燃希望之光的绝佳范本。

展开剩余89%

肃清纳粹余孽

走向重生的艰难开篇

二战后的德国,纳粹的阴霾仍笼罩着这片土地。国际社会推动的针对纳粹分子的审判与肃清,不仅是一场政治清洗,更是德国民族为自己的灵魂进行的一次“排毒”。

纽伦堡审判期间,美方检察官办公室内堆积着起诉轴心国罪行的档案卷宗

在德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有一套标准叙事负责描述去纳粹化的过程。当时生活在鲁尔区的一名青少年,在几十年后回忆道:

每个德国人都得回答一份同盟国政府发放的问卷,问卷很长(共计131项),有些问题问的是你有没有加入过纳粹组织或参与过什么活动,让人觉得挺尴尬。 如果想谋职的话,那你得有一张去纳粹化的证书,证明你只是名义上的追随者或者受惠者。

尽管美国民众希望对德采取强硬措施,当地军政府却面临更为实际的问题,比如在80%—85%的中小学教师被开除以后,谁来负责教育孩子。

1948年,柏林一所幼儿园的劳动教育

于是在进一步磋商后,新的法律出台,并将罪犯分为五类:

1.主要纳粹分子;

2.纳粹分子(活跃分子、军国主义分子、受惠者);

3.次要纳粹分子(缓刑);

4.名义上的拥护者;

5.无罪人员。

最终,依据西德汇总的大略数据,涉案的大约 360万人中, 4.8%的人被判定为纳粹的核心成员,并受到惩罚。

纽伦堡审判,被告席

这场声势浩大的去纳粹化运动尽管短期内高开低走,但从长远来看,多数既定目标都实现了:纳粹党及其机构、组织与所有附属团体被铲除;任何具有深厚纳粹背景的政客都无法占据权力高位;同时,纳粹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已彻底破产。 这为根本改变德国的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

反抗权威

代际冲突中孕育的新力量

战后成长起来的德国年轻一代对第三帝国的记忆模糊,没有太重的思想包袱。他们“相对宽容、信息丰富、参与感强”,民主意识已远远超过自己的父辈们。

与此同时,好莱坞电影、摇滚乐等外来文化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他们开拓一种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因此 与上一代强调的纪律、权威和服从文化形成尖锐对立。

1967—1968年,柏林的学生运动

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群青年的反抗在政治参与、社会行为和文化风格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一项积极的改变是 以两性平权为目标的新女性运动。 这场运动源于学生联盟的一次会议。

一位名叫赫尔克·桑德的女学生在会上发表演讲,犀利指出当下女性唯有"顺从"才能被社会真正接纳,呼吁支持女性参与政治议程,当男性同僚企图无视其诉求、继续照常议事时,桑德朝他们掷出了载入史册的番茄——德国女性主义运动第二浪潮由此爆发。

赫尔克·桑德后来成为女性主义导演、作家与社会活动家

之后,女权活跃分子不但要求扩大两性的合法平等权,而且也在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她们积极创办连通妇女代表的自助网络、妇女之家和非正式幼儿园,由此建立起一个广泛的支援系统。

与此同时,呼吁环境保护的 生态运动以及谴责原子武器的扩散、号召停止军备武装和针锋相对的 和平运动也在这一时期迅猛发展。

这些蓬勃兴起的社会运动促成了 威权结构的逐步瓦解、自由生活方式的普及、政治参与度的提高, 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都为建设一个更包容的公民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0年,柏林街道

破壁与共生

走向统一的历史合流

尽管现代化已被提上日程,东德与西德的分裂僵局仍是德国重建路上的一大阻碍。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第三波变革的浪潮意外降临。东欧爆发民主觉醒运动,这场运动对欧陆分裂的常态构成了根本性挑战,同时也动摇了两德分治的现状。

波茨坦广场处的柏林墙,摄于1982年

西德政府首先迈出了关键一步,总理赫尔穆特·科尔起草的“十点计划”中将统一作为“日常有效政策”的目标,并对外公布。即便反对意见不少,东德的底层人民对统一的呼声还是日益高涨。

经过多次秘密协商,美国、苏联和德国达成共识,并签下协议, “完成统一后,德国领土将覆盖原联邦德国、民主德国与整个柏林”。1990年冬天,两德终于团聚。

1989年,柏林墙附近勃兰登堡门前的两德人民

统一后的德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层面实现了深层次整合,为 民族认同的重塑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二战历史研究中,学术界的目光往往聚焦于希特勒的夺权历程,而公众则更多关注纳粹大屠杀的累累罪行。诚然,那些封面印有"纳粹"字样的书籍总能轻易攫取读者的目光,这或许源于人类对极端邪恶的某种病态好奇。然而, 对于战后德国的物质重建与道德复苏,却鲜有深入系统的阐释。

《文明的重建》作为德国战后历史的 标杆性著作,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填补了这一空白。《现代历史杂志》称其“对战后德国历史进行了 深入的、引人入胜的叙述……这是一本充满思想火花的杰作,将促使持有各种意见的读者 几乎逐页反思自己的立场”。

H-Net书评网盛赞雅劳施“阐述了为什么我们的焦点应从分析第三帝国的建立和行为,转向 考察德国社会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新的人文主义……雅劳施为反思 历史上最棘手的国家之一的积极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没有衡量文明行为的标尺,那么人类就不可能和平、公正地相处。德国的例子恰好凸显了背离这一准则可能造成的恶果,同时也确证文明的理想具有伟大的力量: 它是民主建立的根基,即使遭到滥用,也有能力自我修正。”

雅劳施如是写道。

正是这种文明的韧性,成就了德国从废墟到复兴的蜕变之路,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真正复兴,不仅需要经济的崛起,更需要直面历史的勇气、开放包容的胸怀,以及代代相传的文明自觉。

这是德国留给世界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所有追求进步的社会都应当汲取的精神养分。

*文中历史照片均来自commons.wikimedia.org

发布于:江苏省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